8月27日晚,东下院315教室传出掌声阵阵,这里是新生军训二营19连的驻地。此时,19连副指导员——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龚禾林副教授正在为同学们讲述激荡人心的中国核工业发展史。
龚禾林副教授,法国索邦大学数学博士,在索邦大学期间师从欧洲科学院院士、2019年ICIAM 先驱奖获得者Yvon Maday教授。2010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前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攻读硕士,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参与了我国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堆芯在线监测系统研发,拥有十余年核动力一线工作经验。他长期致力工程科学计算与数字孪生的研究,特别是核能科学与工程中复杂工业系统数据挖掘、模型简化、数据同化、科学计算机器学习、核电站在线监测及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模型研究和系统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基金、KGJ稳定支持项目等多项前沿研发项目。已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8),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小科普:华龙一号:我国自助研发和设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张重要名片。
龚老师通过“毛泽东: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终身报国不言悔”、“新时代:强核报国、创新奉献”三个篇章,回顾了中国核工业从一穷二白到世界领先的七十载历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技术封锁,兼具政治家和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做出建造核潜艇的伟大决断,彭士禄等老一辈科学家从零起步研制核技术,“核潜艇之父”、交大校友黄旭华先生“神秘消失”三十年研制核潜艇,以及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投身强核强国建设的故事,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第三篇章,龚老师重点讲述了他在核动力院期间,与同事们“十年磨一剑”,研发堆芯在线监测系统的经历。2011年,核动力院启动“华龙一号”反应堆监测系统研发设计工作。作为硕士一年级学生,龚老师作为核心成员,投身此项工作中。那时候文献堆满了他的工位,几乎要把他埋进去,通过苦研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的经验,龚老师从文献堆中“跳脱”出来,拿出中国方案。这个系统率先填补了国内堆芯在线监测系统的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外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助力核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达到了“强链”的效果,也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诸多科技奖项。
谈到读文献,龚老师现场展示最近在攻读的文献,他幽默地提到,要把优质的文献“盘到包浆”,才能充分吸收。
核工业是高度复杂的系统,龚老师通过他亲身参与的一个环节,展示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增强我国科技自主能力方面的可为之处。龚老师鼓励同学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要紧跟党的步伐,向党组织靠拢,把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心怀“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诠释“选择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
自8月16日起,龚老师便参与到军训工作中,同时担任了新生班主任。从小班长集训到普训,他始终陪伴在同学们左右,对同学们的学业规划、专业选择、校外就医等诸多方面给予关怀指导。在学生正常训练时,龚老师便拿出电脑,在一旁科研。
龚老师认为,军训是新生进入交大的第一步,作为指导员,会奠定新生们对交大的第一印象,他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军训的周期有些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进度,但如果能从入校之初就帮助新生树立家国情怀、培育家国责任感,也十分有意义。作为专业教师,希望能为新生提供更多专业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进入科研状态。
相关阅读:
十年磨一剑——华龙一号堆芯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大考”
https://mp.weixin.qq.com/s/hbv3R6vCyw6aRMTGbnxPDg
为华龙点睛
https://mp.weixin.qq.com/s/xVccw8gg6XI9R-N-PIQB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