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至16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教育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承办。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陈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原国家局局长李东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林金辉,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出席开幕式。全国二十余家中外合作办学单位相关负责人,上海交大相关机关部处、兄弟学院负责人,十六所外国语高中校长和教师代表等近百名嘉宾参会。
论坛邀请中国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教授、中国商飞公司工程总师陈勇、联合国大学驻澳门研究所科研主任Serge STINCKWICH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教授、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Frédéric TOUMAZET教授五位专家做大会报告;邀请十余位中外专家分别做三个分论坛的主旨报告。论坛期间,举行“中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系列教材共编共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由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方院长张文明主持。
徐学敏致欢迎辞,她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徐学敏表示,面对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迭代,高等教育呈现出学科融合、跨文化等时代特征,上海交大始终秉承“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在高等教育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次论坛是学校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期待在国际教育、工程教育、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包括法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陈伟代表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去一年,我国教育国际合作成果丰硕,布局不断优化、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合作基础得到巩固。他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既是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加快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各高校不断深化与世界各国教育合作,共同为社会进步、世界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林金辉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和期待。他指出,本次论坛对于中国教育高水平开放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交大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早,规模、质量、效益稳步发展,以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代表的中法教育合作日益深化。衷心期盼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交大实践”。
俞立中带来《再谈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报告。他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应当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校园格局,建设多元文化融合机制,实行扁平化治校模式,从而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Serge Stinckwich做题为“Interdisciplinarity: Advancing Education for a More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报告。他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好处和危害,并指出,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可以缩小技术视角和伦理视角的鸿沟。他引用社会学中的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s)和后常态科学(Post Normal Science)两个概念来阐释如何实现跨学科的人工智能。
陈勇做题为“产教融合贯通大飞机‘科学、技术、工程”创新链’的大会报告。他介绍了我国大飞机“两个历史性首航”等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以及中国商飞的人才强企战略和以“一个联盟、双进、双导师、双元制”平台为代表的产教融合“组合拳”。他表示,中国商飞将继续坚持以人才实践培养为导向,积极参与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携手高校开展“大飞机”联合培养项目,自主培养更多大飞机人才。
袁筱一带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育》报告。她指出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大语言模型的“创造性”与外语学科的“危机感”,认为外语教育最重要的内涵不是传递信息,而是通过总结语言的情境使用,挖掘语言新的可能性。面对技术挑战,外语教育者应当厘清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的关系,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新形式。
Frédéric TOUMAZET做题为“SDGs and the University, Inside, Outside”的大会报告。他指出古代欧洲大学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医学和法学专业人才,近现代大学的规模化发展导致了大学的“职业化”,直观表现是工业界的联系加强。他以法国工程师学校和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阐释了现代大学对科学知识和领导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他指出,通过训练获得能力是个人永恒的资产。
3月16日,召开了题为“文理交叉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转化和推广”三个主旨论坛,十余位从事高等教育的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于可持续发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见解。
主旨论坛期间,上海交大出版社、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五家单位签署“中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系列教材共编共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仪式由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助理、科技分社社长钱方针主持。
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陈华栋介绍了协议内容。未来,五家单位将共同组建教材编委会,在教材出版、宣传推广、荣誉申报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院长助理李文静、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王浩平、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黄光团分别介绍学院特色并作未来展望。
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彩莲作总结致辞。她表示,2020年10月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上海交大出版社签订协议,出版“中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融合了法国工程师教育精华和中国思考与实践,是法国工程教育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希望未来五家单位共用共建中法系列教材,携手打造更多国际教育教材精品,提升联盟成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论坛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与会嘉宾参访“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区,从科技前沿的行业实践中汲取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感。
本次论坛旨在汇聚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从业者,分享各自的独特经验与实践方案,探讨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新理念和中外合作办学新范式提供智慧。此次论坛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外学者专家汇聚一堂、交流碰撞,为各高校深入推进中外国际教育、工程教育合作和教学成果转化开拓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