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FR EN
  • 学院概况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党群工作
  • 菁菁校园
  • 报考我们

中法慧教|课程分析与持续性改进项目顺利结项

06.18/2024 218

 2024年6月12日,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一期、第二期课程分析与持续性改进项目顺利结项。基于课程《量子力学导论》、《工程师文化》、《液相物理化学》申报的研究项目,三位项目负责人邵凌翾、章丽辉、夏萌分别做结项汇报,通过梳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深入思考影响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为期2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力求创新与突破。

 

邵凌翾在项目“面相工程类学生的量子力学课程建设”中,针对课程特点、学生学情及学习难点,从重构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引入量子实验,丰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开展教改工作。作为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理论,量子力学的学习内容、逻辑架构与学生所熟悉的描述宏观世界的经典理论有着巨大差别,大量数学形式理论的铺垫更是让学生“望而生畏”,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困扰,邵老师在知识点的讲授中,加强量子理论与经典理论的对比,帮助学生构建理论图像。针对抽象的数学形式理论部分,采用“先循序渐进,再集中总结”的教学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删繁就简,打散难点,消除学生畏难情绪,降低入门难度,在学生逐渐适应后,再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升,同时深挖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结合课程思政,让学生了解量子科技研究的应用前景,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例如: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材料科学中的各种表征手段、原子钟、GPS原理等。在教学模式上,引入量子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和测量现象,验证理论,从而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增加同伴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提升了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教学改革受到学生肯定并取得良好效果。

 

 

章丽辉的“《工程师文化》课程设计的持续性优化”重点从内容、形式及课程考核三个方面,全面重塑课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提升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工程师文化属性及价值引领,将课程打造成为一门文理工融合的中法特色人文管理课程。项目的执行给课程赋予了更多文化属性,引导学生对卓越工程师群体特征的深入思考,是在工科学院开展文化性课程的一次有益尝试。项目突破了常规的讲座与企业参观相结合的形式,开启了“工程师文化设计大赛”活动,使课程从单纯的“输入式”过渡到“输入和输出并举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在学院内形成文化讨论热潮。2024年的设计大赛将进一步升级,通过与法领馆的合作,将设计大赛与“中法环境月”主题活动相衔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呈现他们的思考、理解及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显著提升课程质量及课程重要性,在学生的工程师生涯中起到文化启蒙作用。

 

 

夏萌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能源专业《液相物理化学》教学创新与探索”的项目中,针对原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学内容枯燥,考核模式单一等问题,深入开展课程创新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在内容方面,以专业为导向进行内容创新,增加紧贴前沿科技,更贴近学生专业需求的产业界应用案例,如: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船舶桥梁等大国重器的金属腐蚀防护等内容,同时,以任务式情境为导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增加新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程伦理意识。项目在考核评价创新方面亦取得显著效果,基于形成性评价机制,提高过程性评价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有效引入项目报告、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考核方式,形式包括期中考试、随堂测试、作业评价、实验报告、海报展示和汇报、口试、实验等。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更为积极、活跃。

 

 

集体讨论环节中,针对后续课程建设重点及持续优化方向,在座教师展开热烈讨论。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补齐学生能力短板;如何培养学生更强的当众发言能力;如何在限制条件下深入开展校企联培;是否考虑邀请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独具中法学院特色的教改项目是否能在更大范围内做推广等。深度交流激发更多思想活力,让人获益匪浅。课程分析与持续性改进项目作为学院培育项目之一,后续将持续进行,通过助力教师成长,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贡献力量。

 

来源|教学发展中心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分中心

文&图|史俏敏、高晓楠

编辑|徐知遥

 

 

 

speit2013

http://speit.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