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FR EN
  • 学院概况
  •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党群工作
  • 菁菁校园
  • 报考我们

华人数学家王艺霖受邀分享中欧美三地的数学教育

05.08/2025 277

近日,著名华人数学家、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IHÉS)初级教授王艺霖应邀在巴黎创新中心开展专题讲座,主题为“我眼中的中欧美三地的数学教育:一场跨文化视角下的教育观察与思考”。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和XBay主办,吸引了二十余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与家长参加,现场氛围热烈活跃。

 

 

 

王艺霖教授在中、欧、美三地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教育与科研经历,与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亦有着深厚的渊源。她出生于中国上海,曾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后赴法国里昂Lycée du Parc攻读大学校预科班,其间曾师从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原数学组协调人Alain Chilles。此后,她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博士阶段,她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深造,之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目前,王艺霖任职于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担任初级教授,并计划于2025年回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教。

在讲座中,王艺霖结合她在中国、美国、欧洲三地的学习与教学经历,从教育理念、课堂文化、学生思维模式到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比较了三地在数学教育上的异同。她也特别回应了在座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下,数学学习是否仍有价值?对数学失去兴趣时该怎么办?

王艺霖以在复数空间中引入复数单位i的数学思想为例,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能否提出真正“好”的问题和“好”的概念。她认为,正是这种概念创造与问题意识,推动了科学与思想的巨大飞跃。而这,恰恰是当前人工智能尚难以具备的能力。尽管人工智能在处理信息、模拟推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它缺乏从混沌中“看见”新结构、创设新语言和新范畴的原动力与直觉。

谈及数学学习,王艺霖认为,数学教育不应一味追求知识的灌输或技巧的堆砌,而应当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展开。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关注不同能力的培养:在早期教育阶段,应注重基础计算能力与数感的训练,建立对数量的直观理解;而在更高阶段,如初高中及大学阶段,则应加强逻辑思维、抽象能力与建模意识的养成,真正理解数学结构的深层意义,而非停留在机械运算层面。

在谈到数学的美感时,王艺霖分享了自己在法国读预科时的一个亲身经历。那时,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题目是“彩虹是如何形成的?”起初她只是把它当作一道普通的自然科学题目,但在逐步解答其中各个问题的过程中,她惊喜地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因折射而满足不同圆的半径方程,进而形成多层同心圆的结构,也就成就了我们所见的七色彩虹。这一瞬间,她深刻体会到,原本看似抽象和严谨的数学,竟能如此精准、优雅地解释生活中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那种“世界可以被理解”的确定性与秩序感,让她感到格外安心,也更加坚定了她对数学的热爱。

正如王艺霖所言,数学不仅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体验。它让我们看到混沌背后的秩序,感受严谨背后的自由,而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是激发思考、唤起好奇、点燃心中热爱的过程。

整场座谈中,王教授以清晰、温和而富有哲思的语言,辅以不时流露的幽默,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精彩分享。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交流互动频繁,掌声屡次响起。活动结束后,许多听众也自发表达了他们的收获与感动。

 

 

 

 

 

嘉宾简介 /Profile/

王艺霖,1991年出生于上海,数学家,研究领域涵盖复分析与概率论,包括泰希米勒理论、施拉姆-勒夫纳演进及勒夫纳能量。

 

她于法国和瑞士接受高等教育,现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初级教授,将于2025年7月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任职。在里昂的Lycée du Parc完成大学校预科班后,王艺霖于2011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014年获巴黎第六大学基础数学硕士学位,2015年再获巴黎第十一大学概率与统计硕士学位。 2019年,她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学位,导师为菲尔兹奖获得者文德林·维尔纳。她曾于麻省理工学院担任三年C.L.E. 摩尔讲师,期间休假一学期赴加州柏克莱的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她成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首位华人初级教授。2024年,她获聘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副教授。王艺霖于2022年获颁“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新前沿奖”,表彰其在平面曲线勒夫纳能量领域的创新与深远研究。2024年,她荣获“塞勒姆奖”,肯定其在复分析、概率论与数学物理间建立深刻新连结,特别是对泰希米勒理论及施拉姆-勒夫纳演化理论的贡献。

以下是部分与会者的感言节选:

唐子寒

巴院2020级本科生

现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X)攻读双学位

作为X2022的学生,艺霖教授分享的学习数学的感悟让我很有共鸣。我非常欣赏她自由而坚定、拥抱随机而心怀勇气的生活方式,以及她清晰、温和、深刻兼具理性和感性而不失幽默的表达。很高兴能有机会看见这样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王愉然

巴院2020级学生

现在ENSTA Paris攻读双学位

非常感谢能参与这次讲座。作为ENSTA Paris的学生,艺霖分享的数学学习之路与我自身的数学学习经历产生了共鸣。她敢于探索又坦然面对不确定性的姿态令人钦佩。她的表达清晰、真挚,富有逻辑力量而不失细腻温柔,时而流露出令人会心一笑的智慧。我很荣幸能见证这样一位卓越数学家的风采!

欧亚飞

巴院驻法教师

昨晚聆听了王艺霖教授的分享,深受触动。她以亲身经历耐心解答了“为什么学习数学”、“数学为何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数学思维”等深刻问题,也从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出发,安慰和鼓励了许多焦虑的家长。作为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和一名数学老师,我重新审视了陪伴和教育的意义。孩子的成长不该被一时的成绩定义,我们更应关注他们思维的变化和内在的兴趣。今后,我会更加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也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与美感。

 

 

文图|欧亚飞

排版|邵海杨、尹艺荷

编辑|周向雨

 

推 / 荐 / 阅 / 读

 

《新闻联播》用26秒报道他,我院Hamza老师凭什么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