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由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法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曹禺戏剧研究院艺术总监张继来导演(编剧)联合创作的中法双语话剧《赤光 Le Flambeau Vivant》在菁菁堂隆重上演。校党委副书记周承、学指委秘书长、学生处处长方曦、校精神文明办副主任王喜芳、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丽璘、校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李劲湘与中法学院全体师生党员、校第30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学员、第5期“淬火”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等约800人一同观看。
“赤光”一名取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党支部机关刊物《赤光》,“Le Flambeau Vivant”则取自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同名诗,意为“活着的火炬”。该剧围绕“赴法学习”这一主题,通过1919年至1920年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出发赴法学习和2023年中法学院来到黄浦码头寻找革命先辈的赴法之路两条线索,将当代中法学院学子与百年前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子联系在一起,两代有志青年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第一幕
2023年,几位同学和老师正赴上海黄浦码头参观,路途中,老师和同学们以聊天方式,勾勒出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大幅削减教育经费、一战后法国共产思潮蓬勃发展、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组建华法教育会及周恩来、邓希贤、陈毅、聂荣臻等有志青年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而赴法留学的故事,并回顾了交大校史。
第二幕
1920年,蔡和森、向警予、蔡畅、陈乔年、陈延年等抵达法国马赛港,一路颠簸,颇为不适,并为法文而头疼。到了法国,新青年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洗礼,热烈探讨如何改造中国与世界、如何救国救民。
第三幕
时间回到2023年,9名交小苗跟着学院的姐姐们在黄浦码头学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在这里遇到了从104年前的巴黎穿越来的王书堂--年龄最小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场景切换到1921年的巴黎郊区,年仅14岁的王书堂一边在咖啡厅刷盘子,一边与法国老师探讨数学、中国《新青年》杂志和“油印小博士”邓希贤,展现了百年前留法学子的工读生活。
结尾
最后,演员们介绍了朱洗、林镕、张汉文、侯昌国、程茂兰、王书堂等留法“倾其一生、只为家国”的工程师,指出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早期实践者和领路人,并播放了法国总统马克龙介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视频片段。随着演员们合唱《国际歌》、吟诵诗词,全剧落下帷幕。
本剧的参演人员除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外,还特邀学院中方院长张文明、法方院长Frédéric TOUMAZAT杜伯泽,他们分别饰演编写留法预备班机械学讲义的刘仙洲教授和数学老师;法国教师Hamza BOUKILI伯涵峥和Delphine DELBARRE韦黛芬饰演了服务生和宾客,促进了同学们与院领导的交流互动。
校党委副书记周承充分肯定学院老师、同学们精彩演绎出“留法勤工俭学”这个绚烂的历史片段,表示一百年前的年轻人们为了追寻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远渡重洋,蹚出了一条祖国“站起来”的道路,才有今日的富起来、强起来。强国之路需要接续奋斗,交大学子在历史的进程中要勇担责任,牢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用言行践行“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用一生来实现“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诺言。周承同时祝福中法学院十周年办学生日快乐。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法学院办学有诸多契合点,中法学院紧扣“赴法学习、从上海出发、寻求强国之路”三个共通点,不仅策划了话剧《赤光Le Flambeau Vivant》,还组织开展了“重走伟人路”特色党建项目,由国内同学重走汇山码头、秦皇岛码头、黄浦码头等百年前留法学生的起航地,由在法同学重走蒙达尔纪纪念馆、邓小平广场等目的地,开展初心使命教育,厚植同学们的家国情怀。
《赤光Le Flambeau Vivant》话剧是学院十周年庆典活动之一,也是学院创新党建活动的生动实践。接下来,中法学院会继续做好“两代人赴法,共寻强国路”这篇文章,教育当代学子拿好时代接力棒,向伟人学习,汲取法国教育之精华,强本领、有担当,心怀“国之大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5月中旬,中法学院将推出“两代人法兰西之旅(暂定名)”主题图片展。